为帮助我院学生深入了解翻译技术前沿动态,明晰学业规划与职业发展路径,2025 年 7月1日下午,我院特邀北京博硕星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口译技术研学共同体创始人丁羽翔女士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翻译技术发展及学业职业发展分享”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周海燕副院长主持,英语、日语、朝鲜语等专业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丁羽翔副总经理以 “技术如何重塑翻译生产模式” 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翻译技术的演进脉络。她指出,当前翻译技术已从单纯的机器翻译工具升级为融合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生态系统。在资料筹备环节,译者可借助翻译狗、DeepL、ChatGPT 等工具完成文档、图片的多模态翻译,甚至通过大模型搭建智能翻译服务系统。
针对口译技术的革新,丁羽翔详细解析了同声传译、交替传译等不同类型的技术应用特点。她特别提到2025年深圳市两会期间启用的政务级AI大模型同声传译软件,通过外国领事官员放下耳机改用屏幕记录的实例,直观展现了AI翻译技术的准确率提升。她强调:“如今的口译已进入‘人机协作’时代,译者需掌握机器辅助翻译(MAHT)、人工辅助机器翻译(HAMT)等多元模式,在技术赋能下实现效率与质量的平衡。”
在跨文化叙事策略部分,丁羽翔结合自身主导的政产学研项目经验,提出“翻译技术应用需兼顾文化适配性” 的观点。她以中日翻译为例,将文化差异划分为语义层、意象层、价值观层和概念层四个维度,强调在处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特色表述时,需借助文化补偿、意象置换等策略,使译文契合目标受众的认知框架。
面对学生关心的学业与职业发展问题,丁羽翔以 “翻译技术生态链”为框架,建议学生在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选修编程或计算机辅助翻译等课程,参与校企实习项目,在细分领域(如医学、法律翻译),结合大模型技术开展跨学科研究。
本次讲座为师生呈现了AI时代翻译技术的发展图景,搭建了学界与业界对话的桥梁。外国语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探索“语言+技术+专业”的更多职业发展可能,助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