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8日,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类译员的混合式翻译生产:以图书为例”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何文忠副教授担任主讲人,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周海燕老师主持,吸引了院内众多师生到场聆听,为师生群体搭建起一个聚焦翻译领域前沿动态、交流专业核心知识的高质量学术平台。
讲座开始,何文忠副教授首先直面当前翻译领域面临的技术变革与行业挑战,以混合式翻译生产软件开发的技术逻辑为切入点,展开系统性分析。他明确指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迭代的背景下,翻译行业的 “淘汰逻辑” 已清晰显现:被技术浪潮冲击的将是低层次翻译者—— 这类从业者仅能完成固定场景下的基础翻译操作,缺乏技术适配与创新能力;而高层次翻译者则需具备核心竞争力,不仅要精通语言转换,更需掌握编程技能以满足个性化工作需求,并能对翻译工具进行调试优化,真正实现与技术的深度融合。
随后,何文忠副教授结合图书翻译的实际场景,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四类高实用性翻译辅助工具:包括提升术语准确性的 “术语提取与验证工具”、优化双语对照效率的 “智能双语对齐工具”、解决格式兼容问题的 “文件格式转换工具”,以及简化审校流程的 “双语审校文档翻译系统”。
在翻译策略构建层面,何文忠副教授提出“八维度策略框架”,明确翻译策略需统筹目标、译者、情境、媒体、受众、方式、内容与效果八大核心要素;同时着重强调翻译的本质是“三维核心任务”的统一 —— 既要实现精准的语言转换,也要保障完整的信息传递,更要完成深度的文化适配。他指出,当前翻译行业已逐步脱离传统手工翻译模式,向标准化、流程化、技术化方向转型,译者需主动适应这一趋势:一方面要持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与驾驭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对标意识”,主动将个人译作与行业顶尖译者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在找差距、补短板中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迭代。
针对 AI 时代译者角色的转型问题,何文忠副教授提出了 “译者能力升级路径”:优秀的译者必然是 “翻译者 + 创作者” 的结合体,既要精通语言转换技巧,也要深入掌握信息传播规律;同时,译者需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核心辅助工具,他特别强调“好翻译是查出来的”,反复说明背景知识查证、术语准确性验证在翻译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并倡导 “人机耦合” 的翻译模式——通过人类的专业判断与 AI 的高效处理形成优势互补,实现翻译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整场讲座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互动交流热烈。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更帮助大家及时把握翻译行业的技术变革与发展趋势,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思路与动力。

